当 “碳中和” 从政策热词变为企业生存刚需,“气候友好型企业” 已成为衡量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新标签。但究竟什么是气候友好型企业评价?作为深耕碳管理领域的科技服务商,易碳科技(广东)有限公司结合实操经验,为您拆解这一评价体系的核心逻辑。
一、不是 “环保认证”,而是全链条气候管理体系
气候友好型企业评价绝非简单的 “绿化包装”,而是对企业全生命周期碳足迹、气候风险应对能力的系统性评估。与传统环保认证聚焦末端治理不同,其核心是 “全价值链减碳”—— 既包括企业自身生产的直接排放(范围 1)、能源间接排放(范围 2),更涵盖供应链上下游的间接排放(范围 3)。
例如某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评价时,不仅需核算工厂的电力消耗,还需追踪原材料运输、客户使用环节的碳排放,这正是气候友好型评价 “全链条视角” 的体现。
二、国际与国内标准的双重锚点
目前评价体系主要参照两大框架:
1、国际标准:以 SBTi(科学碳目标倡议)为代表,要求企业设定与《巴黎协定》温控目标一致的减排路径,需经第三方验证其目标科学性;
2、国内实践:广东省 “气候友好型企业” 评价细则新增 “气候适应性” 指标,要求企业评估极端天气对生产的影响并制定应对方案(如某电子厂通过评价时,需证明其仓库防洪标准符合未来 50 年气候模型预测)。
三、企业为何需要参与评价?
1、政策红利:广州南沙区对通过评价的企业给予最高 50 万元奖励,且优先获得气候贷款额度;
2、市场优势:在招投标中,气候友好认证已成为加分项,某建筑企业凭此中标大湾区绿色建筑项目;
3、风险规避:提前适应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(CBAM),某光伏企业通过评价后,产品出口欧盟合规成本降低 40%。
五、易碳科技的 “评价通关指南”
针对企业常见痛点,我们提供三步解决方案:
1、免费自评诊断:通过系统一键生成差距分析报告;
2、定制路径规划:如某食品企业范围 3 排放占比超 70%,我们为其设计 “供应商低碳改造 + 物流优化” 组合方案;
3、全流程陪跑:从数据核算到第三方审核,平均缩短评价周期 40%,最快 35 天完成认证。